深坑
深坑 的歷史 環境特色?
深坑的獨特歷史資料(書名 網址)內容 越特別越好 特產就不用了 **
臺北盆地南緣地區
清代屬拳山堡
山脈綿延
靠近番界。
深坑地區和拳山堡的其他地區(景美、木柵、新店、坪林、石碇)一樣
在清代都屬平埔族秀朗社所轄
他們是屬於漢人所謂的熟番。
當漢人來到深坑開墾時
因此地屬秀朗社(或雷朗社)地
如欲開墾
必須先得到土目及番業戶的同意
並給予相當的代價
才能取得墾耕之權。
早期漢人來萬順寮溪南開墾
大致是沿著寬約一百五十公尺到五百公尺的河岸平向東拓墾
其等高線高度為五十公尺。
先民之所以沿河拓墾
其原因之一是距離河岸近
取水灌溉均甚方便;此外深坑屬山區
交通不便
利用陸路交通倒不如水路來得便利
是以居住河邊取其近便。
目前所知
最早來深坑開墾的是許宗琴。
其次開墾的中心為萬順寮。
此一地名之起源
相傳於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
因有泉州人張萬順開闢今萬順村一帶土地而得名。
萬順寮地區
最初是由番業戶每年貼納隘糧四十八石。
但因丁糧不敷
是以將溪南五莊以及山坑
出資工本
招佃同隘丁分墾
以資糧食。
在高陽接掌後
將烏月等莊之田
每甲供粟三石
共一百五十餘石。
萬順寮隘的設立
使得萬順寮地區墾務得以順利進行
也造成了後來溪南五庄的建庄。
在溪北萬順寮地區墾務進行的同時
溪南的拓墾活動也已經展開
其過程更為艱辛
當大批安溪移民進入深坑地區時
他們首先到達萬順寮及大坑地區
向秀朗社番業戶繳出一筆費用
以獲得土地開墾權。
而整個地區的開墾需要投入大批資金和人力
不是個人所能勝任
於是產生了開墾組織。
確定了深坑地區的墾拓主力
即吳、高、陳、張、潘、黃及番業戶韓敬元。
之後阿柔、麻竹寮、烏月、旺耽、楓仔林
甚至溪北的土庫
都是以這七股為主力
從乾隆末年至道光初年
完成了深坑的初墾。
深坑鄉以舊之「深坑莊」得名。
相傳清高宗廿年(一七五五)
閩南大旱
泉州人許宗琴舉族渡海來此地墾拓
初名「簪纓」接著產生「番亂」。
獨簪纓以地形易守而倖免
所以改名「深坑」
係本鄉四面環山
形似坑底
故名。
日據時期稱「深坑庄」。
臺灣光復後改為「深坑鄉」。
參考資料
http://www.shenkeng.tpc.gov.tw/s1_4.htm
地名由來(一) 深坑:來自「深坑仔」
該地因景美溪在此向下切割的作用
而形成高的 面
加上兩岸山峰聳時
形似深陷的坑谷
故名。
(二) 簪櫻:為深坑的舊名
簪是古時男子戴冠時
連冠於髮的笄。
纓
一義為 帽帶;另一義為纓絡
為顯貴的服飾。
簪纓為官宦之服飾
喻高官顯宦。
同時簪又可解為婦女綰髮的釵。
深坑為何舊名簪纓?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 是認為
深坑仔地區
地形狹長
形似簪纓。
第二種是認為
深坑老街對 面的山形
似女子簪纓於頭
故名簪纓。
第三種則認為
應與最早開墾者 許宗琴有關
蓋宗琴與簪纓閩南音相近。
(三) 萬順寮:有二種說法
一為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泉州人張萬順闢深坑 萬順寮
此地地名即紀念張萬順而來。
另一說為先民開闢此地
為祈求萬 事順利
不受番害故名。
(四) 大坑:在今萬順村。
此地地形因大坑溪自山頂流下
形成明顯凹陷的坑谷 地形
故名。
(五) 大坑外股:在今萬順村。
大坑溪流至此處
向外側轉彎
流入景美溪。
大 坑外股
適位於此一外側轉彎之處
「外股」即外側部份
故名。
(六) 草地尾:今萬順村景美溪北岸之溪邊
自今之南深路口至大坑入口
先民 來開墾時
見這裡盡是一片草地
以景美溪上游方向為頭
遂稱今南深公 路口附近為草地頭;大坑入口附近為草地尾。
(七) 圳古後:今深坑村
「古」音同「股」
即一股水道
與圳同義。
圳古後
指該地在股圳道之後。
(八) 新陂內:今土庫村
「陂」通「埤」
當初許氏族人自陂內坑遷至此地
也 發現有一埤塘
遂稱之為新陂
居住地在此新陂之內側
故名。
(九) 半山:在今深坑村
因此地位山腰而得名。
(十) 崩山:今土庫村
先民來此處開墾時
上頭曾有一處山崩塌下來
故名。
(十一) 三腳木:今萬順村
先民來此開墾時
見到此地有三棵巨大樹木
成三 足鼎立之勢
故名之
今已不存。
(十二) 土庫:今土庫村
先民來此開墾時
為防番而以土砌成之防禦設施。
另 一說則為土做的米倉。
(十三) 土庫尖:在土庫後方之山系
因土庫而得名
稱土庫山系。
其中有一明 顯的山尖
稱「土庫尖」。
(十四) 平埔:今深坑村
該地為河邊一片較平坦之地形
故名。
(十五) 阿柔坑:今阿柔村
阿柔有兩說
一為人名;另一說則指出
此地在漢 人來開墾時為隘丁莊
又稱隘寮埔
「阿柔」可能為隘寮二字轉音而成。
坑為坑谷地形
指山區。
(十六) 阿柔洋:今阿柔村
洋指平原。
此處指阿柔地區較平的地方。
(十七) 大崙腳:今阿柔村
自深坑南方二格山系草湳山頂附近有一條大崙向北 延伸
至阿柔洋南方高度下降稱之。
(十八) 大崙尾:今阿柔村
從大崙腳向南延伸
至阿柔洋南方高度下降稱之。
(十九) 公館後:今阿柔村
清治時期
官方在萬順寮歷史散步 深坑地名來自「深坑仔」
相傳早在清雍正年間已有漢人來此開墾
當時高、黃、陳姓等宗族自木柵溯景美溪北上
在深坑上岸開墾
與原住民經過多年衝突之後
漢人才將原住民納入管轄。
發展- 深坑市街的形成最早為萬順寮街
至嘉慶初年深坑街肆已然成形
當時景美溪水位高可行船
曾有一段很長的水運時期。
深坑原是以農業為主的鄉鎮
但自先民在山地栽種染布重要原料-大菁後
深坑因此開始經濟發展。
至日據初期
便由茶葉取代
而茶葉更是影響深坑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
蛻變- 日據初期
陳秋菊與陳捷為北部抗日義軍主要領袖
在深坑率眾進行抗日活動
總督府基於治安考量以及當時深坑乃產茶大宗再加上交通地位重要
遂於明治三十四年設深坑廳
至此
深坑儼然為臺北盆地東南之政治中心。
由於抗日軍的逐漸消沈加上公路鐵道的建設
使深坑不再具重要交通地位
因而逐漸沒落
直至現在因豆腐、古厝才又成為觀光盛地。
珍惜- 深坑經漢人 200 年來的開墾與發展
經歷了繁盛、衰退與轉折再起的過程
拓荒先民雖已歸於塵土
但卻有不少當時開發的遺跡留存至今
供大家追索先民開闢的精神。
深坑之所以為深坑
正是具有這些無可替代的特色
因此
小指南的誕生
除了紀錄深坑、提供大家遊玩的參考
更希望大家一起珍惜這些不會再生的文化歷史古蹟。
字數有限請至下面綱址http://www.camp.org.tw/showprint.asp?topic_id=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