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

我想知道深坑的地名由來還有那的相關資訊!

我最近準備要去深坑那兒

我想詳細了解那裡的地名由來還有等等資訊

因為我是第一次要去那

請各位聰明的大大告訴我正確的資訊。

拜託!謝謝~
深坑是值得一遊的地方。

深坑在臺北市東南方

北、西、南三面與臺北市之南港、文山兩區為界

東與石碇為鄰

四週多山

大部份屬中央山脈之南港丘陵地

景美溪流貫其中

全區地勢東高西低。

深坑鄉以舊之「深坑莊」得名。

相傳清高宗廿年(一七五五)

閩南大旱

泉州人許宗琴舉族渡海來此地墾拓

初名「簪纓」接著產生「番亂」。

獨簪纓以地形易守而倖免

所以改名「深坑」

係本鄉四面環山

形似坑底

故名。

日據時期稱「深坑庄」。

臺灣光復後改為「深坑鄉」。

昔日淡水河可上溯至深坑與石碇之間的楓子林

深坑成為台北盆地往宜蘭必經之路

再加上附近地區茶葉與染料以此為集散地

所以深坑很早就形成街肆

也就是今日老街的由來。

現今成排的老舊瓦簷古厝已成為深坑之一大特色

老街前的兩株百年老樹也成了深坑著名的地標

彷彿佇立街口、戍衛鄉土一般

從老街亭仔腳精緻裝飾的磨石花磚

不難想像深坑曾有過的繁華。

豆腐是深坑特有的名產

到深坑一定要吃豆腐。

深坑有一條老街

很熱鬧

假日人潮攮攮

沿街有許多小吃攤、餐廳

可以品嚐各式各樣的豆腐小吃。

比較有名的有:「山城古厝」的黑豆腐、「榕榕園」的豆腐大餐。

除了豆腐

也不能錯過「金枝紅糟肉圓」。

「山城古厝」以黑豆腐及深坑豆腐聞名

一般豆腐為黃豆製品

而黑豆腐由黑豆製成

黑豆有健肝補腎的功能

深坑老街豆腐的特色

為道地純手工

且具有「焦味」。

「榕榕園」的豆腐大餐在深坑十分有名

一邊品嚐『深坑豆腐大餐』

或是緬懷淳樸的鄉土氣息

或在百年古厝中追尋昔日繁華一時的故事。

「金枝紅糟肉圓」以夾心豬肉為食材

先浸於紅糟中入味後

加入中藥炒香

再摻入高纖筍干製成肉圓的內餡

外裹上由糯米漿、地瓜粉製成的Q薄外皮

蒸熟後置入油鍋保溫。

到開車要走北碇公路(106號道路)

由臺北市經木柵至石碇鄉

東經雙溪口至菁桐與宜蘭線之平溪支線之平溪支線相銜接。

目前由欣欣、指南、臺北等三家客運公司負責營運。

南北有南深公路與縱貫鐵路相聯

由指南6路客運負責營運。

參考資料:深坑鄉公所 http://www.shenkeng.tpc.gov.tw深坑豆腐旅遊網 (深坑之旅) http://www.5657.com.tw/shenkeng.htm
想先請問一下

大大到深坑是旅遊嗎?如果是的話就一定不能錯過深坑老街囉!

         (深坑 簡介)   深坑位於台北盆地的東南邊緣

四周山脈環繞

全境多為海拔300─500公尺的丘陵地

有景美溪流貫其中。

深坑因為位在河邊

中為低陷河谷平原的地形

地`勢低窪

不難將此與地名做聯想

有如坑底而得名。

    在日據時期曾為整個文山區的行政中心;目前為台北縣最小的鄉

也是全國最小的鄉

但名氣卻不小。

             (老街)  早期的深坑街

只是長200多公尺

寬不及二米的泥土路

兩旁都是草厝。

後來有一次街上廟會(早期有王爺公)

燒紙錢時不慎引燃草厝

整條街付之一炬

後來重建時大都蓋成瓦屋

牆壁是用土角磚做成的

地板則鋪水石

即一般通稱的「土角厝」。

  直到1915年

日本人實施「街道改正」計劃

才拓寬街道

兩邊街屋也改建成有「亭仔腳」的立面街屋

與迪化街、三峽老街的形式類似

但較為樸拙。

40多年前

王嘉義與王水成兄弟改良了豆腐的燒煮方法

純手工以鹽滷而非石膏製作

有一股特殊焦味

讓人口齒留香。

經媒體的宣傳報導後

使深坑豆腐享有盛名

成為地方性的特殊小吃。

每逢假日則車水馬龍

遊客絡繹不絕。

除了品美食外

順便來一段「深坑街屋文物」之旅

更能豐富您的心靈。

是深坑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它仍然保存閩南街屋的特色。

此屋為深坑名人黃德隆所在。

約有百年歷史

用材及雕刻十分講究

騎樓的巴洛克式雕花立面

在當時而言

可說是無出其右者。

牆頂上的裝飾以法國式的草花為主

因為具有厚實及立體感

有別於中國式的只是薄薄地貼在牆上而已。

  在「德興」兩字旁

有兩隻龍頭魚身的動物

叫做「鰲魚」:掌管下雨。

建在最高處─鎮火用的。

  目前「深坑文史工作室」則位於此居裡

裡頭有當地畫家與雕刻家的作品陳列。

來一趟老街懷舊之旅

除了享受美食外

對於古老的文化

也要用點心思去細細回味喔!

*古蹟巡禮 歷史散步*   開墾-   深坑地名來自「深坑仔」

相傳早在清雍正年間已有漢人來此開墾

當時高、黃、陳姓等宗族自木柵溯景美溪北上

在深坑上岸開墾

與原住民經過多年衝突之後

漢人才將原住民納入管轄。

發展-  深坑市街的形成最早為萬順寮街

至嘉慶初年深坑街肆已然成形

當時景美溪水位高可行船

曾有一段很長的水運時期。

深坑原是以農業為主的鄉鎮

但自先民在山地栽種染布重要原料-大菁後

深坑因此開始經濟發展。

至日據初期

便由茶葉取代

而茶葉更是影響深坑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

蛻變-   日據初期

陳秋菊與陳捷為北部抗日義軍主要領袖

在深坑率眾進行抗日活動

總督府基於治安考量以及當時深坑乃產茶大宗再加上交通地位重要

遂於明治三十四年設深坑廳

至此

深坑儼然為臺北盆地東南之政治中心。

  由於抗日軍的逐漸消沈加上公路鐵道的建設

使深坑不再具重要交通地位

因而逐漸沒落

直至現在因豆腐、古厝才又成為觀光盛地。

珍惜-  深坑經漢人 200 年來的開墾與發展

經歷了繁盛、衰退與轉折再起的過程

拓荒先民雖已歸於塵土

但卻有不少當時開發的遺跡留存至今

供大家追索先民開闢的精神。

深坑之所以為深坑

正是具有這些無可替代的特色

因此

小指南的誕生

除了紀錄深坑、提供大家遊玩的參考

更希望大家一起珍惜這些不會再生的文化歷史古蹟。

以上    (因文字限制 不夠的用補充的)
來深坑主要是嚐

arrow
arrow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