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熊
熊貓,貓熊?
請問一下唷~熊貓跟貓熊的差別在哪阿????????????????????????????
熊貓?貓熊? 近代最初訂名叫貓熊
意思是牠的臉型似貓
橫書「貓熊」 體型又像熊。
後來在一次博物館的展覽中
說明標題橫書「貓熊」二字。
當時觀眾習慣直書從右到左的認讀
就唸成熊貓
從此以訛傳訛
久而久之就習慣叫熊貓。
後來有人想正名改 為原來的稱呼
但牠已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動物
若再改正過來
反而不順口
就聽其自然不 再改了。
台灣大學動物系副教授李玲玲表示
這個問題是因牠的分類尚未明確所致
但目前學界認為牠較接近熊科
叫牠貓熊似乎比較接近牠的原貌。
大陸叫牠大熊貓可能是認為牠較接近浣熊等小熊貓科動物
而台灣則較可接受牠是熊科動物的說法
因此叫牠貓熊。
事實上
牠的正式學名叫Ailuropodamelanoleuca
貓熊和熊貓及英文名稱Giantpanda都是俗名
沒有正不正確的問題。
雖然學界對於牠的分類仍不明確
但由於絕大多數的學者還是較能接受牠屬熊科的說法
而且牠真得比較像熊
因此李玲玲說
叫牠貓熊應該比較接近牠的原貌。
熊貓: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早在第四世紀以前已經繁衍生殖。
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掘地
同時也挖出牠的化石;而且構成當時異常興旺的劍齒象、大熊貓動物群落。
牠們和我們的的友誼
是從『北京猿人』開始的。
只是經歷了第四世紀冰川的襲擊
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
牠們才從廣大的地區逐步消失。
只有四川西部、以及甘肅、陝西南部和橫斷山谷的高山深谷地帶
形成了牠們的『避難所』。
由於牠黑白相見的特異毛色
溫文爾雅的憨態
早在中國西元前1066-711年
引起先民對牠的注意
甚至予以神話。
大熊貓的簡介1、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2、科別:熊科3、目別:食肉類4、綱別:哺乳綱5、特徵:顏色特徵
黑白熊6、身長:1.2-1.5公尺(頭及身體)
12-13公分(尾巴)。
7、體重:雄性75-160公斤
雌性略輕10%-20%。
8、分佈區:中國(3個省分的六座山)。
9、飲食習慣:草食性
通常只吃箭竹。
10、社會結構:慵懶、領域性強、獨居。
11、性成熟:5-6歲。
12、繁殖季:3月中到5月中交配。
13、妊娠期:97-163天
受精卵固著時間:1.5-4個月。
14、生產隻數:1-3隻
一般只有一隻存活。
15、出生時體重:90-130克
非常脅弱。
16、平均壽命:5-6歲。
(概估)17、最高可能壽命:20-30歲。
18、現在總數:大約1000隻。
目前正在逐漸減少中。
特 徵1、眼睛:眼睛周圍兩團黑色斑點
讓人看不出牠的眼神。
2、頭:成圓形
和耳朵一樣
頭顱壯碩。
瞳孔也是圓形
而耳朵、眼圈、鼻子皆是黑色的。
熊貓攻擊時頭沒有做任何表示
也不會牽動嘴或圓耳來表示牠的攻擊性。
3、皮毛:牠身上的皮毛是最具特色
顏色黑白分明
短且密
一圈黑色環帶連著兩隻前足
都是黑色的。
4、頷:有40顆牙齒
但牙齒因飲食習慣而有所變化:臼齒及後小臼齒很大
典型的咀嚼齒。
5、前足:具有可運作的第6指
和其他第五指對置。
它是由足腕一塊小骨發展而成
在足掌面形成一塊多餘的肉墊。
有了這根指頭大熊貓就能將竹莖送入口中而不滑落。
6、爪:彎曲銳利
是一項有力的武器。
但爪子不能伸縮。
竹林巨獸--貓熊 貓熊是國人封牠的稱呼
外國人稱之為潘達(panda)
或大潘達(giant Panda)
也有人叫牠熊貓 (Bear Cat) 或花熊、白黑熊等各種名稱。
貓熊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那一科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學認為應屬於熊科(Ursidae)或浣熊科(Procyonidae)
也有人主張將小貓熊(Ailurusfulgens)與貓熊歸類為貓熊科。
目前
貓熊的研究剛剛起步
所以迄今仍無定論。
貓熊很像熊
因此以前認為他和熊一樣也要冬眠
但現在根據自然生態調查的結果
好像並不需要冬眠。
除了交配期找尋配偶外
貓熊都是過著孤獨的生活。
通常隨著氣候的轉變
在山地的高處與低處之間進行季節性的遷移。
貓熊是以竹為主食
這些竹類在五月畜長出很多既新鮮又甜嫩的新芽
這就是貓熊最喜歡的食物。
竹類叢生於虎尾樅、冷杉或樟樹或槭樹、樺樹及石楠等混生的密林裏
往往不見天日
即使一公尺前也看不清楚
而成為貓熊可以飽餐並躲避敵害侵擾的最佳地方。
原來認為貓熊的食物只是竹類
而不會吃其他的食物。
但是經過生態調查
發現牠們也吃草花
甚至還含捕食小鳥或野鼠、蛇等
有時也會捉小溪的魚來吃。
貓熊吃竹子的姿態最為可愛
其獨特坐姿特別稱之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