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
關於台灣黑熊的生態
誰能給我有關台灣黑熊的資料??最好是有關台灣黑熊的生態或是圖片或是他正面臨的危機
台灣黑熊文/曹瑞萍 圖片/鄭至文 蔡政哲 小朋友
泰迪熊那俏皮可愛的模樣
想必會吸引你的目光吧?其實
在距離台灣海拔1000到2000公尺的高山上
也有台灣版的泰迪熊--台灣黑熊在森林中出沒喔!
牠的毛髮粗黑、體型魁武
胸前鑲著眉月形狀的白毛
看起來既威武又神氣!
台灣黑熊是台灣山區體型最大的動物
牠的身高大約1.5公尺
體重100公斤左右
喜歡吃昆蟲、樹根、果實以及小型獸類。
不過
當牠肚子餓的時候
就會飢不擇食
連死屍都吃。
所以
遇到熊的時候可千萬別裝死
不然你會很可能變成熊的食物喔!
雖然台灣黑熊的外型看起來很笨重
但牠卻是個身手靈活、脾氣暴躁的傢伙。
牠不但會游泳
還是個爬樹高手;跑起步來
連世界冠軍可能都不是牠的對手。
生氣的時候
牠會用雙腳站立
揮掌攻擊。
據說牠一巴掌可以打死一頭牛
很厲害吧!
台灣黑熊通常在傍晚時分才會出來覓食
冬天的時候會「冬眠」
熊寶寶通常都在冬眠期間出生。
天氣好的時候
台灣黑熊也喜歡進行「日光浴」
你可以看見牠用碩大的屁股坐在大石頭上
雙手擺在膝頭
一副「山大王」的模樣
看起來就令人撲嗤想笑呢!
檢視圖片檢視圖片 說了這許多
想必小朋友們對於台灣黑熊也有了相當的認識了吧?如果你想要進一步了解這個快要在台灣山林中絕跡的野生動物
不妨利用休假日的時候走一趟動物園
你就可以親自見識到這位--動靜之間蘊藏著無窮力量的大力士--台灣黑熊。
「台灣黑熊」在1998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被列入「瀕臨絕種動物」名單
2000年更被台灣民眾票選為最具代表性的本土動物
但是我們對於台灣黑熊的真實面目所知卻是十分有限
主要原因在於過去並沒有任何研究資料記載之故。
首先
就形體上觀察
台灣黑熊的體長約120~180公分
體重約50~200公斤
由於眼小吻長
側面看上去很像一隻「狗」
V型白領或一彎新月型斑紋
有著典型食肉科動物的牙齒、四肢並行
偶會二隻站立
前後腳掌都有五根指頭(請先注意!因為在往後圖片中
我們將發現台灣黑熊因誤入陷阱之故
斷掌或斷指比例相當地高)
指甲約長5公分。
我們的研究除了捕捉繫放黑熊之外
在黑熊被麻醉之後
則必須幫黑熊做「全身健康檢查」
量身高體重、三圍、做少許牙齒切片(可看出年齡)
並且幫它載上人造追蹤器頸圈外
平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撿黑熊的「大便」。
這些俗稱「大便」的東西在學術上稱做為「排遺」
在一般人眼中是避之危恐不及的東西
在我們眼中「撿大便」卻是相當幸福而興奮的事。
事實上
根據我們研究台灣黑熊的排遺發現
台灣黑熊乃雜食性動物
主要食物為植物而非動物
植物佔90%比重
其中又以季節性台灣高山植物如春天的箭竹筍、山櫻桃、夏天的台東?、秋冬的青剛爍、台灣蘋果、台灣胡桃等為主
另外
黑熊也吃雜草與嫩草
由於愛吃蜂蜜之故
也常會見到被搗毀的蜂巢
與一般人認為熊是食肉性動物
見人吃人的印象
是相當不同的! 我過去在美國跟著指導教授大衛.賈塞利斯進行研究時發現
美洲黑熊在冬天時是會冬眠的
但是台灣黑熊卻不會
原因不明。
另外
熊會爬樹
所以記得
千萬別再相信過去童話中有兩人遇到熊
一人爬樹、一人裝死的故事了
因為熊是會爬樹的!在野外
若看到樹上有5條爪痕(或許因斷指只有3、4條也有)
請趕緊走開
表示附近有熊。
遇到熊時
切記不要跑給它追
因為台灣黑熊時速30~40公哩
等於一台小摩托車
最好的方法是慢慢的走開
因為黑熊並不會主動攻擊人
遇上人時它比你還要害怕
只要不隨便激怒熊
靜靜走開是最好的方法
當然遇到熊的機率微乎其微
即使是我
除了設陷捕捉的
也只遇過一次
所以能夠遇熊
可說相當難得機運呢! 以上資料取自http://www.taiwaninfo.org/info/ecology/specific/bear_c.html
參考資料
知識
1.學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2.俗名: 狗熊、白喉熊。
3.分類: 食肉目、熊科。
4.特徵: 體長約130~160公分
體毛色黑
胸前並有白色V型斑紋。
5.分佈: 全島海拔一千~三千五百公尺森林地帶均有分佈 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是臺灣唯一原產的熊類
屬於亞洲黑熊的種群之一。
牠們曾廣泛的分布於亞洲各地
優遊在山林水澤間
然而由於人類的大量遷入
嚴重改變了既有的生態環境
現在也只能在深山密林中才偶爾見到牠的芳蹤。
長相憨傻的臺灣黑熊
披著白色V字領的黑毛大衣在森林中走來走去。
在寓言故事中
人們遇到熊
總是以裝死或爬上樹來逃避牠的攻擊
不過這幾招是騙不過臺灣黑熊的
那該怎麼辦呢?其實
臺灣黑熊是個貪睡的獨行者
只要你不惹牠
牠也懶得理你!
台灣明星動物──台灣黑熊性喜獨來獨往 曾被票選為「臺灣明星動物」第一名的臺灣黑熊
為臺灣陸上大型之動物。
體毛黑色
身體壯碩約一百多公分
掌粗大肥厚
尾巴短
唯一明顯特徵是
胸前有「V字型」的弧狀白帶
所以又稱「白喉熊」。
牠們走路時四肢貼地
只有在覓食
或是受到威脅與攻擊時
才會採站立姿勢。
臺灣黑熊大都棲居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至兩千五百公尺間的山區
牠是雜食性動物
以覓食植物葉片、地下莖、果實、蜂巢或腐肉為主
連死屍腐肉也來者不拒的情況下
人類的裝死行為顯然是逃不過牠的攻擊。
黑熊嗅覺相當靈敏
通常聞到人類接近
大都會自行走避。
而爬樹更是臺灣黑熊的拿手絕活
如果有人想藉爬樹逃命
可能會適得其反。
因此
遇到臺灣黑熊最好的方法就是冷靜沉著應付
不要任意去挑逗牠
並迅速離去。
臺灣黑熊一向獨來獨往
一般行蹤並不固定
沒有固定的休息地點
常是走到哪兒
睡到哪兒。
選擇休息的則有樹洞、石壁下或岩洞內
有時也會在地面將樹枝及草壓折成窩
再不就爬到樹上休息。
就生活習性而言
住在臺灣的臺灣黑熊並沒有冬眠的現象
即使冬天天寒
高海拔的黑熊會降遷到海拔低的山區。
冬季是牠們的交配季節
母熊懷胎八九個月後
獨力產下小熊
等小熊滿一二歲時
就可以獨立了。
黑熊的活動路徑與食物的取得有關
時常會跟循獵人所開闢的獵徑活動
似乎不大怕人
偶有黑熊吃掉或拖走陷阱中的獵物情況。
黑熊若遇到人多半是採取趨避的反應
除非是受傷或正在吃東西
不然就是護子心切的母子檔
否則基本上牠們不會主動攻擊人。
列入保育的本土珍稀動物 目前
只有在臺灣中央山脈隱密環境及生物相良好的山區
才有機會見到臺灣黑熊蹤跡
數量不多
有必要受到嚴密保護。
因此
以臺灣黑熊作標誌的玉山國家公園常呼籲進出山區者
提高警覺
最好避免單獨行動
遇有黑熊排遺或破壞樹林的痕跡
即應迅速離開;夜宿山區時
也別將食物殘渣、空罐頭任意丟棄
最好包妥後
懸掛於遠處
以防吸引黑熊前來覓食;萬一有幸面對黑熊時
應儘量保持冷靜
千萬別激怒黑熊、裝死或爬到樹上
最好默默的往反方向遠離
萬一遭到攻擊時
儘量保護頭部、腹部等要害
俟機逃離。
原住民將野生動物神化或人格化
或當作膜拜的對象
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布農族是玉山國家公園鄰近地區主要的原住民
在傳統的布農族狩獵文化上
黑熊是他們狩獵的對象之一
狩獵對高山族的傳統布農人而言
是一種生活
也是自我表現、爭取社會認同的方式。
但隨著時代的改變
原住民的社會生活、文化及風俗習慣受到很大衝擊
狩獵已逐漸轉變為一種賺錢的手段或是娛樂的方式
市場經濟的運作
在部落中或對外交易上仍然可見。
早期的原住民平時很少主動去獵殺黑熊
除了冬季以外
黑熊是禁獵的對象
一方面是視牠為危險的動物而儘量迴避
另一方面也視獵殺黑熊為英勇的行為。
了解黑熊習性
減少衝突 我們常在新聞報導中
看見國外的印度懶熊或是東歐國家盛行的熊與狗的競技行為或人類與熊的衝突事件等。
但在臺灣
由於黑熊數量稀少
人與熊之間的衝突自然減少許多。
雖然大部分的獵熊者表示
他們並不是真的要獵熊
所設的陷阱主要是針對山羊、山羌或山豬
只是熊經常也會誤中陷阱;或因聞「香」而來獵取被捕動物因此被獵。
基於國人「看到就打死
不然牠會攻擊我」的刻板心理
人與熊之間的衝突則會日趨升高!
若能善加了解野生臺灣黑熊的生態習性
以及牠們對棲地的利用
必能減少熊與人之間不必要的衝突。
杜絕非法狩獵──保護黑熊的一線希望 令人遺憾的是
研究人員曾經抓到的臺灣黑熊中
發現有些是斷掌的。
這些具有商業利益色彩的非法狩獵
是臺灣黑熊面臨絕跡的最主要原因。
根據國外的研究調查發現
黑熊在大自然環境中生活
彼此雖會有互相侵犯的情形
但身上留下的多半是抓傷而已
斷掌的機會不大。
研究人員抓到的臺灣黑熊有出現斷掌的情形
從傷口推斷
牠們可能是誤入人類設置的陷阱
在掙脫過程中
受到嚴重傷害所致。
人遇到熊裝死沒用
熊很會爬樹
熊掌沒有特別的營養價值
這些正確觀念跟傳統刻板印象都不大一樣;就像外國的保育團體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要喝熊膽汁、吃虎鞭或犀牛角的道理一樣。
我們的熊跟人類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
熊是山的靈魂
人類應該尊重其生存權。
當大家排隊買票觀賞遠方來的嬌客國王企鵝時
是否也應正視我們身邊這些更甚外來嬌客的臺灣本土珍稀動物?如何讓牠們的生存權得到保障
才是我們熱愛這塊土地的最好表現。
台灣黑熊的介紹,台灣黑熊的生長環境,台灣黑熊瀕臨絕種的原因,台灣黑熊的圖片,台灣黑熊 英文,台灣黑熊目前狀況,台灣黑熊的習性,台灣黑熊的復育,台灣黑熊的棲息地,台灣黑熊的生活習性台灣黑熊,台灣,泰迪熊,吸引你的目光,鄭至文,曹瑞萍,大衛.賈塞利斯,蔡政哲,全身健康檢查,文化資產保存法
自然保育|有機肥|環保署|京都議定書|生態習性|生態災害|生物群落|溫室效應|生態平衡|食物鏈|生態系統|地層下陷|生態池|環境保育|全球暖化|噪音|土壤污染|腐生|生態工法|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公害|空氣污染|環保局|生產者|休耕|光合作用|廢棄物污染|生態管理|森林生態|水域生態|水污染|環境保護|植物分類|寄生|
台灣黑熊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91709717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