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
台灣黑熊的資料
想找台灣黑熊的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交互關西外型(含體色 花紋 體型)特色(叫聲 動作 嗜好)保育等級面臨的危機和壓力急!! 急!! 急!!
體長120-170公分
肩高60-70公分
最重可逾200公斤。
牠的頭呈圓形、頸部短、眼睛小、吻部很長。
牠的頭約26-35公分長
頭圍約40-60公分。
耳長8-12公分
牠的吻部形狀像狗。
牠的尾巴短
通常不到10公分。
身體覆蓋著粗
濃密而具有光澤的黑毛
在頸部的毛可以超過10公分長。
牠的頷部末端是白色的
在胸口有黃色或白色毛呈V字型、或是弦月的形狀。
檢視圖片台灣黑熊是雜食性動物
雖然牠們吃昆蟲、小動物、甚至腐肉
但牠主要的食物是植物
主要吃葉子、花苞、水果、植物的根。
春天喜好肉質多的植物、夏天吃軟而醣多的水果、秋冬則吃富含脂肪的果實、胡桃。
無天敵除了人類。
盜獵對台灣黑熊的危害依然存在。
曾經捕捉到的15隻黑熊中
由於盜獵陷阱
有8隻喪失了腳趾或是腳掌。
熊掌並沒有特殊營養價值。
灣黑熊於1989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被列為瀕臨絕種的動物
意指該動物的族群量降至危險標準
其生存已面臨危機。
牠們也被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的保育類動物
表示該物種已經瀕臨絕種
必須受到完全的保護
禁止商業性的國際貿易;也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上的易受害物種(Vulnerable species)。
參考資料
很多 整理
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灣黑熊台灣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布農族語:Duma)胸前的V字型斑紋是亞洲黑熊共有的特徵
是亞洲黑熊的台灣特有亞種
台灣黑熊目前現存族群數量不多
出沒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000公尺-3500公尺的山區
活動範圍可達50平方公里。
早在1932年日本探險家堀川安市所著的《台灣哺乳動物圖說》中
就已經出現台灣黑熊的圖版。
最近的一次目擊紀錄則發生在2009年5月20日
東華大學學生劉曼儀、施金德在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山屋步道追蹤山羌時近距離目擊黑熊並加以拍照攝影。
生物特徵台灣黑熊極為強壯
體長120-170公分
肩高60-70公分
最重可逾200公斤。
牠的頭呈圓形、頸部短、眼睛小、吻部很長。
牠的頭約26-35公分長
頭圍約40-60公分。
耳長8-12公分
牠的吻部形狀像狗
因此許多人習慣稱呼牠為「狗熊」。
牠的尾巴短
通常不到10公分。
身體覆蓋著粗
濃密而具有光澤的黑毛
在頸部的毛可以超過10公分長。
牠的頷部末端是白色的
在胸口有黃色或白色毛呈V字型、或是弦月的形狀
因此英文中也有「月熊」(Moon Bear)的稱呼。
生活與行為台灣黑熊是雜食性動物
雖然牠們吃昆蟲、小動物、甚至腐肉
但牠主要的食物是植物
主要吃葉子、花苞、水果、植物的根。
玉山國家公園所記錄的黑熊食物包括春天喜好肉質多的植物、夏天吃軟而醣類多的水果、秋冬則吃富含脂肪櫟樹的果實、胡桃。
除了交配期需要照顧幼熊之外
牠們是獨居的
活動力強。
與溫帶地區的亞洲黑熊不同
台灣黑熊不冬眠
牠們一天中平均有54-57%的時間在活動
夏天和秋冬會高達60%
春天約47%。
春夏季的活動時間主要在白天
秋冬當櫟樹的果實多的時候
則夜間活動會增多。
台灣黑熊不僅會爬樹
也會游泳
牠們也許看來笨拙
但牠們奔跑的速度每小時達30-40公里
可以輕易超過人類。
即便黑熊可能具有攻擊性
但牠們極少在沒有原因的情況下攻擊人類。
牠們被人類獵捕的歷史很長
也具有敏銳的嗅覺和聽覺
黑熊通常會儘可能避開人類。
因為台灣黑熊非常稀少
現在野外已經很難發現。
在有限的目擊記錄中
黑熊會撤離與人類相遇的現場。
如果在野外碰見黑熊
最好的辦法是保持安靜和沉著的離開。
維持距離而不干擾黑熊
對人與熊來說都是最好的策略。
台灣黑熊的介紹,台灣黑熊的生長環境,台灣黑熊瀕臨絕種的原因,台灣黑熊的圖片,台灣黑熊 英文,台灣黑熊目前狀況,台灣黑熊的習性,台灣黑熊的復育,台灣黑熊的棲息地,台灣黑熊的生活習性台灣黑熊,關西 外型,動作 嗜好,IUCN,CITES,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文化資產保存法,資料,華盛頓公約,瀕臨絕種的動物
血統|防制|眼睛|皮膚|生物科技|絕種|野放|剋星|卵生|進化論|環境|螞蟻|細胞|生產|兩棲類|覓食|天敵|求偶|基因|分類|雌雄|胎生|稀有動物|構造|孵化|變化|資料|習性|差異|昆蟲|
台灣黑熊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2063003143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